北京市昌平职业学校特高校成果展示

资讯详细 网站首页>>资讯列表

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创新实践案例
来源:本站 作者: 更新时间:2023/6/5 16:28:23 字体大小:
     (本案例获得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2年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一、背景与问题
  进入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新《职教法》《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要职教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路径,也对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走出一条特色办学之路,以增强适应性、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昌平区唯一一所区属中职学校,学校深刻认识到只有扎根、融入、服务大地办学育人,才能激发办学活力,大幅提高育人质量,使所培养人才同市场需求相适应,由此率先开展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综合改革。
  主要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
  1.区办中职学校多元主体合作育人效益链尚未形成,企业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区办中职学校多元主体合作育人资源链整合不足,资源集约化不够的问题;
  3.区办中职学校多元主体合作育人育人链耦合不够,育人效能待提升的问题。
  二、主要内容
  学校扎根“大地”,创建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社区发展三大产教联盟,建立服务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的16个产业学院,资源共用、场景共创、课程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创建“大地课堂”育人机制。融入“大地”,搭建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3个生机勃勃的“大地课堂”育人平台。服务“大地”,探索以智慧农业专业集群服务乡村振兴“大地课堂”育人模式;汽车专业集群服务产业升级“大地课堂”育人模式;信息技术专业集群服务社区发展“大地课堂”育人模式为典型的“大地课堂”育人范式(图1)。
  三、过程与方法
  (一)扎根区域大地,创立效益链,创新“大地课堂”育人机制
  扎根区域大地,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各主体同频共振,创设乡村振兴、产业升级、社区发展三大产教联盟,再造职教集团,创新“扎根大地”育人机制,焕发北京市首家职业教育集团——北京昌平职业教育集团的活力,涵养“大地课堂”育人生态,解决企业积极性不高问题。
  以品种繁育为切入点,打造成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激发14镇58家合作社积极性,成立乡村振兴产教联盟,与极星智慧农业、京东等企业,创建智慧农业产业学院、京东电商产业学院,技术链、产业链、商务链与专业链融合,乡镇、企业、学校资源共用、场景共创、课程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共同创造乡村振兴的效益链,形成“五链融合、五共协同”服务乡村振兴“大地课堂”育人机制。
  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新项目为载体,吸引4大产业56家企业,成立产业升级产教联盟,与宝马智行、首都机场等创建宝马BEST北京培训基地、首都机场航空服务产教融合中心等,技术链、产业链与专业链融合,校企资源共用、场景共创、课程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共同创造产业升级的效益链,形成“四链融合、五共协同”服务产业升级“大地课堂”育人机制。
  以服务社区发展为切入点,与5个街道113个社区联合成立社区发展产教联盟,通过服务社区发展项目,与联想、美团等创建联想现场工程师学院、美团数字生活产业学院等,技术链、服务链、专业链融合,社区、企业、学校资源共用、场景共创、课程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共同创造社区发展的效益链,形成“四链融合、五共协同”服务社区发展“大地课堂”育人机制。
  (二)融入区域大地,整合资源链,搭建“大地课堂”育人平台
  融入区域大地,充分发挥“大地课堂”育人机制作用,运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丰富的社会资源,搭建生机勃勃的“大地课堂”育人平台,解决资源集约化不够问题。(图2)
  整合集约乡村振兴需要的技术提供、人才培养和广大乡村三方资源,建设设施农业示范生产等4大技术中心、4个产业学院、1个数字服务平台,设立17个特色小镇和示范村,设置14个益农村校技术推广站,服务14镇58家合作社、321个行政村,搭建服务乡村振兴“大地课堂”育人平台。
  整合集约产业升级需要的技术提供、人才培养和区域行企三方资源,建设智行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3大技术中心、8家产业学院、1个数字服务平台,服务昌平4大主干产业56家企业,搭建服务产业升级“大地课堂”育人平台。
  整合集约社区发展需要的技术提供、人才培养和社区街道三方资源,建设大数据创新服务等3大技术中心等,创建4家产业学院、1个数字服务平台(回天城市大脑)和10个社区驿站等,搭建服务社区发展“大地课堂”育人平台。
  (三)服务区域大地,耦合育人链,创新“大地课堂”育人模式
  服务区域大地,依托乡村振兴育人平台,围绕乡村振兴上游产业育种、种植、采后处理,中游产业农产品深加工、销售,下游产业餐饮服务与品牌赋能,产业链、专业链、人才链耦合成育人链,构建智慧农业专业集群,开发产业链平台课程、专业链项目课程,组合形成“积木式”课程体系,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实践,组合培养合作社负责人等6类乡村振兴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乡村振兴“大地课堂”育人模式,大大提升育人效能。(图3)
  依托产业升级“大地课堂”育人平台,基于车辆智能化制造技术、燃油汽车发动机技术、新能源汽车“三电”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车路协同技术的技术升级方向,技术链、专业链、人才链耦合成育人链,构建汽车专业集群,开发“积木式”课程体系,组建项目教学团队,岗课赛证融通,在服务产业升级中育人,组合培养智能汽车等3类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创新服务产业升级“大地课堂”育人模式。
  依托社区发展“大地课堂”育人平台,以社区智慧治理作为切入点,服务链、专业链、人才链耦合成育人链,构建信息技术专业集群,形成“积木式”课程体系,组合培养大数据服务等3类服务社区发展技术技能人才。通过“职业唤醒、职业养成、职业助行”三阶段,实施“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学徒培养。学生经企业面试获学徒资格,注册工号、学习账号,实施企业化管理,每名学生均有企业认证的工程师、学校专业教师作导师,通过企业文化渗透、企业项目实训、企业岗位实践,最终进入企业工作,从学徒变员工,创新服务社区发展“大地课堂”育人模式。
  四、特色与创新
  1.理念创新:创新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理念
  精准把握区办中职学校培养人才、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的使命和责任,充分认识只有扎根“大地”,才能与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主体同频共振,焕发办学育人的生机与活力;只有融入“大地”,才能发挥区域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丰富资源在职教中的作用;只有服务“大地”,才能在服务区域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中,创设新时代全息鲜活育人场景中,培养出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率先提出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新理念。
  2.模式创新:创新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模式
  深入分析区域乡村振兴全产业融合、产业升级新技术引领和社区发展民生服务特征,摒弃传统的技术技能人才专业类型定位,精准定位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类型,突破职业学校以专业划界培养人才的专业培养模式,率先探索了基于乡村振兴全产业链、产业升级技术链和社区发展服务链组建专业群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培养模式,创新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新模式。不但将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还在动态优化区域职业教育服务供给的同时,形成办学育人合力,提升学校办学育人实力水平。
  3.机制创新:创新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机制
  深刻理解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各同频共振主体的价值诉求,通过助推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和社区发展的技术链、产业链、专业链融合,共创效益链,建立起区办中职学校合作育人多元主体效益链,激发企业积极性,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技术提供、人才培养培训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三方资源共用、场景共创、课程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率先创新了区办中职学校“大地课堂”育人机制,共同涵养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生态,大幅提升教育教学效能。
  五、成效与推广
  1.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办学实力大大增强
  70%的学生进入大中企业就业,毕业生满意度98.5%,用人满意度99.2%。学生获国赛奖牌45枚,北京中职第一;培养毕业生456人成为合作社负责人(占区级合作社59%)。学校成为中组部等八部委国家乡村振兴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专家顾问委员单位;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职分会、乡村振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鲁昕评价学校“代表了中国中职的办学水平,堪称中国特色、世界水准,是全国典范、中国示范!”
  2.有力助推区域经济转型发展
  历任区委书记评价学校“区域贡献力不可替代”。开发蝴蝶兰、苹果酒、春饼宴等16个产业项目,培训农民就业1.2万余人,9个蝴蝶兰族群获英国皇家园艺协会认证及农业农村部新品种保护权,在全国推广,“昌平苹果”“昌平草莓”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社会培训全区覆盖,年均3.2万人,支撑“北京市学习型城市”“全市充分就业区”建设。学校服务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成为十三届全国政协第66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的案头材料。
  3.成果在国内外得到广泛推广
  学校举办北京市级教改现场会12次;湖北、浙江等17省将学校选作标杆校复制“昌职模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报道200余次。德、法、新加坡等16个国家师生前来学习;组织汽车维修国际技能大赛、承办世界面包大赛选拔赛等赛事17场,数量北京中职第一。作为唯一中职代表在首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主旨发言,向世界分享成果。

资讯类别